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研讨会发言摘编

发布时间:2024-06-05 05:51:14 来源: sp20240605

  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

  新华通讯社社长、党组书记  傅  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展开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与党的科学理论深入互动、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

  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守牢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构筑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文化传承发展作为推动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调研考察100多处历史文化遗产,就文物、考古、非遗等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在去年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作了精炼概括,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全面阐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彰显了中华文明有源有流、有根有脉的自信之基,与时偕行、革故鼎新的自强之道。在世界文化激荡的大潮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了中华文化的源头,贯通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脉,唤醒了推动历史进步、时代发展的文化力量,为我们在更深层次上理解古代中国、认识现代中国、把握未来中国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不断探索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规律,彰显着习近平文化思想一系列原理性成果、原创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强国建设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两次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主持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推动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党的二十大对文化强国建设作出进一步擘画部署,将其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撑,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在领导文化建设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文化传承、文化发展、文明交融的本质性规律,深入总结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交流交融、美美与共的特征特质,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原则方法路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有力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将精神力量、文化目标、文明成果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规定和独特追求,凸显了文化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基础性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的力量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上不断迸发、奔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反映的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千年理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体现出以民为贵、民为邦本的价值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展现出礼序乾坤、厚德载物的文明基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蕴含着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彰显着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文明情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是以文化文明为引领的现代化。以文化为重要内涵、以文明为价值指向的内在规定性,使中国式现代化展现出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新特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是文化深度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是经济和文化相互生发、文化和文明共同发展的过程,也必然是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的过程。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治理智慧,升华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发挥文化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在经济建设中彰显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在法治建设中体现“法者,治之端也”的智慧,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注重“道法自然”“取用有节”的传统,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融入“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的理念,在外交工作中展现“天下大同”“四海一家”的理想。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天下观、国家观、宇宙观、民生观、治理观,构成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哲学底蕴;不断积累生成的治理传统、治理经验、治理智慧,构成今天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宝贵借鉴;一脉传承的价值、道德、观念、方法,构成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文化源头。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在贯通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脉中领会,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点;必须在新时代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中领会,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化密码;必须在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领会,准确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阔视野、博大胸怀;必须在肩负新的文化使命中领会,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以更加强烈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高  翔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第二个结合”的伟大意义,为我们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打开创新空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第二个结合”标志着全党全社会新的文化觉醒

  “第二个结合”这一重大标志性论断,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互相成就的关系,把我们从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中解放出来,以思想文化上新的觉醒来看待中华民族走过的历史、创造的文明,实现了文化上从自发到自觉再到自信自强的转变。

  “第二个结合”之所以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体现在打破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不自信和对西方文化、西方中心主义的盲目迷信,着力筑牢“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第二个结合”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深刻阐释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坚持“第二个结合”,我们就有了传承文化的信心,就既不会盲从各种教条,也不会照搬外国理论,而是坚持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由此,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第二个结合”之所以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体现在打破对传统文化不加鉴别全盘继承的文化复古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带来的严重束缚,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推动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文化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从“第二个结合”出发,就必须坚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由此,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二、“第二个结合”厚植了党的创新理论的文化基础

  我们党的理论要有生命力、感召力,就必须既有强大的真理力量,又有深厚的文化根基。“第二个结合”有机贯通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增进了全党全社会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文化认同。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契合,是“第二个结合”成为又一次思想解放和又一次思想统一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第二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拥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心理基础。从“第二个结合”出发,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人民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不断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夯实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第二个结合”筑牢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也是以强大的理论勇气和文化自信不断开辟新的道路的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坚决同主观主义、教条主义作斗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领导和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通过改革开放“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开创性提出“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指明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最大法宝。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事业,只有坚持“第二个结合”,才能确保我们党始终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要持续巩固文化主体性和党的文化领导权,把开拓正确道路、发展科学理论、建设有效制度、发展先进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真正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使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彰显、前景更加光明。

  

  坚持和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  李文堂

  党的文化领导权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洞察时代大势、把握意识形态工作规律基础上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坚持和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为此,我们要系统把握、深刻领会、善于运用这一最新理论成果。

  作为一种“软权力”,文化领导权不同于政治领导权,不同于法律强制,而是通过文化吸引、说服、认同来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的权力。同时,由于任何文化吸引、说服、认同、影响都离不开器物、符号、信息、语言、表演等文化媒介,离不开文化资源的运用,因而文化领导权也包括对文化生产与传播的领导权。前者表现为文化软实力、文化吸引力,如价值观的力量、话语权等,后者则可通过不同形式的管理权体现出来。

  要掌握文化领导权,就必须发挥好文化软实力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价值观的传播离不开话语的建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由于西方长期掌握着“文化霸权”、进行宣传鼓动,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存在太多被扭曲的解释、被屏蔽的真相、被颠倒的事实。同时,我们的阐释技巧、传播力度还不够,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知晓率和认同度还不高,有时处于有理没处说、说了也传不开的被动境地。因此,有没有话语权、是否善于掌握话语权,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强不强的重要体现,是一个政党是否善于掌握文化领导权的重要标志。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话语权的建构,强调要用中国理论、中国话语解释中国实践,立足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

  文化领导权作为一种文化权力,既突出表现为话语权,也突出表现为管理权。两者也不可分离,话语权是目的,而管理权是基础。拥有管理权,未必就掌握了话语权,但要掌握话语权,就得有必要的管理权,在“后真相时代”尤其如此。话语权的建构有赖于相当规模和高品质的文化生产与传播,有赖于文化管理水平的提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全面领导的重要性,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媒体、党管文化、党管教育等,强调增强阵地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这抓住了文化领导权构建的基石。

  坚持和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必须把握好党的文化领导权的基本属性。

  第一,真理性。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文化优势。我们党具有高远的文化理想,坚持人类的基本道义,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用真理的力量动员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一般性争论和模糊认识,不能靠行政、法律手段解决,而是要靠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靠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用真理揭露谎言,让科学战胜谬误;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不要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要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占领文化传播和舆论斗争的道义制高点。

  第二,人民性。党的文化领导权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讲党性和人民性,党性和人民性是相互统一的。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掌握文化领导权就是从文化上做争取人心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导向,守护好人民的精神家园。党必须与人民同心同德,文化上贴近人民,思想上得到人民的认同,同时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激发人民的文化参与和创造力,从而不断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

  第三,主体性。党的文化领导权要以中华文化主体性为依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文化安全与民族精神独立性等相关论述,都是对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深刻思考。这一主体性是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基础上形成的,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具有坚守本根、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的文化生命力、创造力,是我们在当代文化竞争中构建文化领导权的最大底气。

  第四,斗争性。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为真理而斗争。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在与不同思潮论战中发展壮大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民族复兴的关键期,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其中既有硬实力的斗争,也有软实力的较量。今天全球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文明交流交融交锋十分频繁,而网络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随着新一轮信息传播技术变革,思想文化斗争更加复杂,我们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团结知识分子,善用行家里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立破并举、以立为本,不断壮大主流思想文化,牢牢掌握思想舆论主导权。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文化领导权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对文化本质力量的深刻洞察,表明我们党对文化领导工作有了新的规律性认识,为我们坚持和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提供了根本遵循。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科学体系

  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王  博

  体用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体指本体、理,用指作用、事。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形成了一个科学体系。所谓体,即指习近平文化思想之理;所谓用,即指依据理来指导具体的文化工作。理在事中,来自于对事的认识和总结;反过来,理又是事的根据,规定了行事的根本思路和方向。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文化建设这个重大问题展开。面对着国内多元文化思潮、世界多元文明现实,迫切需要回答走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怎样走这条道路、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使命等重要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表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特征、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关系等。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在回答这些重大问题中形成的。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面对当代中国的两个基本事实。其一,我们建设的是社会主义,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其二,我们是在有着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自觉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此,我们党一方面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另一方面自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两个方面的融通,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

  “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体现着习近平文化思想之体,明确了文化建设之道。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许多重要理论观点,如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等,都可以统摄在“第二个结合”之中,并在其中获得更明确的意涵和定位。第一,“第二个结合”以守正创新的精神,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致力于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巩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确立了新时代文化意义上的自我,为走自己的文化道路、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和坚定文化自信奠定了基础。第二,“第二个结合”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5000多年中华文明中走出来的,讲清楚了“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扎根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历史之中,在历史自信中巩固了文化自信,在结合中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第三,“第二个结合”明确了在文化建设中正确处理传统和现代、中国和世界关系的根本态度和原则,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秩序内的位置。“第二个结合”在宽阔的历史视野和世界视野中,通过连续性和创新性的辩证统一,破除了传统和现代的二元对立,强调在连续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在弘扬传统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通过统一性和包容性的辩证统一,强调在统一中包容,在做自己的同时和世界在一起,在开放包容、交流互鉴中丰富自己的文化,贡献于世界文化。第四,“第二个结合”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意识形态构建中的重要作用,充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增强了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和辐射力,更有利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世界。

  理定而后事贯,体立而后用行。理事合一、体用贯通,来自于习近平文化思想鲜明的理论品格和实践特色的统一。“第二个结合”把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贯起来,为当下和未来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一方面,“第二个结合”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的理论总结,是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因而能发挥统贯的作用;另一方面,“第二个结合”所开辟的文化道路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又必然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以“两个结合”为根本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通过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更好担负起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31日 06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